Vol.172 紧急放送:星巴克“棘手的遗产”

Vol.172 紧急放送:星巴克“棘手的遗产”

商业就是这样
23:57
2024年8月18日
cn

关键

  • CEO 更迭 (CEO Transition):星巴克任命 Brian Niccol 接替 Laxman Narasimhan 担任 CEO,引发市场关注。
  • 复兴计划 (Reinvention Plan):指 2022 年由舒尔茨主导推出的,旨在重振品牌,但执行中遇阻的战略。
  • 同店可比销售 (Comparable Store Sales):衡量连锁品牌成熟门店业绩的关键指标,反映核心业务健康度。
  • 舒尔茨遗产 (Schultz's Legacy):传奇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理念、文化及对公司持续的深远影响。
  • 市场分化 (Market Divergence):北美与中国两大核心市场在客流、客单价及面临挑战上呈现显著差异。

摘要

近期,星巴克公司宣布了一项重大人事变动,任命前 Chipotle CEO Brian Niccol 接替任职不足两年的 Laxman Narasimhan,担任新任 CEO 及董事长。此次“换帅”发生在星巴克发布低于预期的业绩之后,市场反应积极,公司股价应声上涨。播客内容深入分析了星巴克当前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北美和中国两大核心市场的表现分化:北美市场虽客单价提升,但客流下滑和运营复杂度增加导致体验下降;中国市场则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疫情后恢复不及预期的双重压力,导致客流与单店收入下滑。内容追溯至 2022 年的“复兴计划”,指出该计划可能存在的对市场变化估计不足以及执行层面的隐患,并探讨了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深远影响及其“成长掩盖错误,成功滋生傲慢”的理念对当前困境的潜在关联。最终,播客展望了新任 CEO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平衡品牌传统与适应新市场环境、处理创始人影响力等方面的复杂性。


洞察

此次星巴克高层变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管理层更迭,更折射出这家全球咖啡巨头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面临的深刻挑战。它揭示了即使是拥有强大品牌文化和市场地位的公司,也必须持续适应消费者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2022 年的“复兴计划”虽意图宏大,但在执行中暴露了其对运营复杂性(如北美市场的高度定制化与数字化结合带来的效率瓶颈)和外部环境(如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敏感性)的潜在低估。

这起事件凸显了传统零售与服务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平衡“体验”与“效率”的普遍难题。星巴克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和“伙伴文化”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新趋势下受到考验。同时,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精神遗产”既是宝贵财富,也可能成为阻碍组织进化和继任者施展拳脚的无形枷锁,这对大型企业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警示。未来,星巴克能否在新 CEO 的领导下,有效解决北美市场的运营痛点,并为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增长路径,同时巧妙地管理好创始人影响力,将是其能否重拾增长势头的关键,也为同类消费品牌提供了重要的观察样本。


观点

01「复兴计划的战略偏差」

2022 年由舒尔茨主导的“复兴计划”虽然强调了伙伴、创新和增长,但在具体执行层面,尤其是在北美市场过度追求个性化定制导致运营复杂性剧增,以及对中国市场竞争格局的判断过于乐观,为后续的业绩下滑埋下了伏笔。该计划更侧重于星巴克自身的传统优势,而对外部市场变化和新需求的响应不足。

02「舒尔茨影响力的双重性」

霍华德·舒尔茨作为星巴克的灵魂人物,其回归和理念曾多次拯救公司于危难。然而,他强大的个人影响力和对“星巴克之道”的执着,也使得继任者在推动必要改革时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战略摇摆和人才流失。他提出的“成长掩盖错误,成功滋生傲慢”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其自身对公司当前问题的判断。

03「核心市场面临差异化挑战」

星巴克在北美和中国两大市场的发展态势迥异。北美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客流量下滑和运营效率低下,尽管客单价有所提升;而中国市场则是在激烈的价格战和本土品牌竞争下,客流和单店收入均受到严重冲击,且短期内难以通过简单的价格策略扭转局面。这要求星巴克必须采取高度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04「新 CEO 的多重考验」

新任 CEO Brian Niccol 以“修复者”著称,其首要任务是解决北美市场的运营效率和顾客体验问题。然而,他对中国市场的陌生以及如何在舒尔茨的“注视”下进行有效变革,将是更大的挑战。他不仅需要展现出色的运营能力,更需要具备战略远见和高超的组织管理智慧,才能带领星巴克走出当前的困境,并可能成为“下一个舒尔茨”。


深度

星巴克“换帅”背后:当“舒尔茨之道”遭遇新现实

一则突发的商业新闻再次将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推至聚光灯下。8 月 13 日,星巴克宣布任命 Brian Niccol 为新任 CEO 及董事长,接替任职不足两年的 Laxman Narasimhan。这一决定在 Narasimhan 履职尚短的背景下显得突然,却又在公司近期业绩承压、市场质疑声渐起的语境中显得“情理之中”。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迅速给出反馈:星巴克股价大涨 25%,而被挖角的 Chipotle 股价则下跌 8%。这戏剧性的股价波动,清晰地反映了市场对此次人事变动的复杂情绪——对星巴克变革的期待,以及对 Niccol 过往在 Chipotle 成功“扭转乾坤”经历的认可。

星巴克,这家长期以来被视为商业研究范本的公司,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此次高层更迭,不仅是管理层的调整,更是一个审视其核心战略、市场适应性以及创始人文化影响力的契机。

两大市场,两种困境:数据揭示的星巴克现状

要理解星巴克“换帅”的深层原因,必须深入其两大核心市场——北美和中国的具体表现。通过分析 可比同店交易量可比同店客单价单店收入 这三大关键指标,可以勾勒出星巴克近五年(以 2019 年 Q2 为基准)在这两个市场的迥异图景。

北美市场,疫情后的复苏一度强劲。交易量虽在 2023 年中接近疫情前水平,但近期因门店体验问题出现明显下滑,目前仅恢复至 2019 年的 82%。然而,客单价却实现了超过 50% 的惊人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通胀背景下的普遍提价以及星巴克自身的产品创新(尤其是高度个性化的定制饮品)。受益于客单价的提升和相对稳定的门店网络,北美市场的单店年收入从疫情前的约 100 万美元增长至 2023 年的近 150 万美元。小结来看,北美市场依靠“提价”维持了整体收入增长,但客流的隐忧和体验的下滑已然敲响警钟。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 的境遇则更为艰难。交易量在 2022 年跌至谷底(相当于疫情前的 54%),虽有反弹,但截至 2024 年年中,仍仅恢复至疫情前的 74%。激烈的本土品牌竞争 是导致客流被分流的主要原因。与北美不同,中国市场的客单价并未大幅上涨,甚至近期出现了约 10% 的下滑,这可能反映了公司在竞争压力下开始进行更精细化的定价或被动参与了部分“价格战”。客流受损、客单价疲软,再加上近年来的 激进扩张策略(门店数量大幅增加),导致 单店年收入显著下滑,2023 年已降至不足 45 万美元,仅为疫情前水平的六成。中国市场面临的是疫情影响与激烈竞争的双重打击,量价齐跌,增长故事遭遇严峻考验。

“复兴计划”的反思:雄心、现实与舒尔茨印记

当前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 2022 年星巴克投资者日上发布的 “复兴计划”(Reinvention Plan)。彼时,正值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再度回归并即将交棒给 Narasimhan 的过渡期。无论从时间安排、职务交接还是计划内容来看,这份计划都带有浓厚的 舒尔茨色彩

该计划的核心逻辑依然遵循着舒尔茨一贯的理念:投资于“伙伴”(员工),通过提升福利和强调文化基因,激发员工热情,进而传递到顾客体验,最终实现卓越的业绩。这体现在计划对提升员工福利的强调上。然而,计划中的另外几个关键支柱,在实践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1. 产品创新与运营复杂性:在北美市场,计划大力推行 “手工定制”,提供极高的个性化选项(据称有成千上万种组合)。这确实提升了顾客自由度,也助推了客单价上涨。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运营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给门店伙伴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数字化与体验的冲突:星巴克利用其良好的移动端基础,推动了 数字化预点单和外送业务 的增长。这看似提升了效率,但当与高度复杂的产品定制相结合时,却加剧了门店的混乱。许多北美门店出现了伙伴埋头制作、顾客焦急等待的“乱象”。舒尔茨本人对此类牺牲体验换效率的做法表示过疑虑,他强调需要保护顾客与咖啡师的“触点”。但这似乎忽略了,在特定场景下,效率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顾客体验,尤其是在其他体验要素已达标的情况下。
  3. 中国市场的激进目标:该计划为中国市场设定了 三年内门店数从 6000 家增至 9000 家 的宏伟目标,并期望营收翻倍。然而,这一目标似乎 严重低估了中国市场格局的剧变,尤其是本土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和价格策略的冲击。单纯依靠开店数量来驱动增长,在单店收入下滑的背景下,显得难以为继。正如播客中指出的,门店数增长 50% 难以支撑营收增长 100% 的目标,尤其是在新店需要爬坡期且整体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现在回看,这份“复兴计划”更像是一份 “向内看” 的蓝图,它试图用星巴克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却未能充分预见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自身策略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对于接任者 Narasimhan 而言,这无疑是一份 执行难度极高 的计划,他任期内不断下调业绩指引的举动,或许正是这种压力的体现。

舒尔茨的“遗产”:光环与枷锁

探讨星巴克的困境,无法绕开其创始人 霍华德·舒尔茨。他那句著名的“成长掩盖错误,成功滋生傲慢”,常被用来警示企业在顺境中可能迷失方向。这句话源于他对 2008 年回归星巴克时所见乱象的反思,当时他认为前任管理层为了追求增长而牺牲了公司的核心价值。

然而,时移世易,这句警言如今似乎也部分适用于舒尔茨本人及其近年来的角色。他对公司事务的持续关注,甚至在卸任后通过公开渠道(如 LinkedIn 发文)评论业绩,都给继任者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他对“非我族类”("not my guy")的职业经理人的疏离态度,以及在 CEO 人选上长期倾向于“外部空降”而非内部培养的模式,都反映出 其强大的个人意志和对公司控制权的微妙影响

舒尔茨为星巴克奠定的“伙伴文化”和“第三空间”理念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但如今,这份遗产也可能变成一种“路径依赖”甚至“创新束缚”。当市场环境要求更高的效率、更灵活的价格策略(尤其在中国市场)或更开放的品牌合作(星巴克从不轻易联名)时,坚守传统的“舒尔茨之道”可能成为变革的阻力。正如播客所言,星巴克似乎陷入了一个循环:遇到危机,舒尔茨回归或施加影响,短期问题解决,但根本性的适应和传承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新帅登场:Brian Niccol 的挑战与机遇

Brian Niccol 的到来,被市场寄予厚望。他在 Chipotle 成功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推动数字化转型和菜单创新的经历,显示出其 强大的运营修复能力("Mr. Fix It")。对于星巴克而言,Niccol 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的:

  • 短期:修复北美运营。简化产品复杂度,优化数字化流程,提升门店效率和顾客体验,将是他的首要任务。这方面,他的经验或许能很快见效。
  • 中期:重塑中国策略。作为一个对中国市场相对陌生的“局外人”,Niccol 需要快速学习并制定出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新策略。这既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没有历史包袱,或许能带来全新的视角。但他是否会以及如何调整星巴克的品牌定位和价格策略,将是关键看点。
  • 长期:驾驭舒尔茨遗产。这可能是最艰巨的任务。如何在尊重和继承星巴克核心文化的同时,推动必要的变革以适应新时代?如何在舒尔茨这位“精神领袖”的注视下,赢得信任并独立决策?这不仅考验 Niccol 的商业智慧,更考验他的政治手腕。

结语:寻找下一个“舒尔茨”,而非等待舒尔茨回归

星巴克的此次换帅,远不止于一次人事调整。它标志着这家公司可能正进入一个 深刻反思和战略调整 的时期。过去几十年,星巴克依靠强大的品牌文化和创始人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今,面对北美市场的效率挑战和中国市场的竞争红海,以及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固守传统可能不再是最佳选择

Brian Niccol 的任务,不仅仅是修复眼前的经营问题,更在于 引领星巴克找到一条既能传承品牌精髓,又能拥抱未来变化的道路。这需要勇气、智慧,以及与创始人影响力的微妙平衡。正如播客结尾所提出的灵魂拷问:星巴克需要的是找到能够引领下一代潮流的新领袖,而不是依赖舒尔茨本人的反复回归。

星巴克的真正转折点,或许就始于直面这个现实——承认过去的成功模式需要进化,并勇敢地去寻找、去塑造属于未来的“星巴克之道”。这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也为所有面临时代变迁的经典品牌,提供了一份值得深思的案例。

推荐节目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