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us | 线下沙龙:开源如何选择商业模式并构建护城河?

Bonus | 线下沙龙:开源如何选择商业模式并构建护城河?

What's Next|科技早知道
2:28
2024年5月10日
cn

关键

  • 开源大模型:允许开发者免费使用和修改的大模型。
  • 闭源大模型:由公司控制,不允许自由修改和分发的大模型。
  • 参数规模:衡量大模型复杂度和性能的重要指标。
  • 商业模式:开源产品如何盈利以维持长期发展。
  • 社区管理:开源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涉及用户参与和贡献。

摘要

最新一期播客聚焦AI大模型领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马斯克旗下XAI发布拥有3140亿参数的Gorg - 1大模型,Meta紧随其后推出LAMA3系列开源模型,参数规模直逼闭源模型。播客引用Translink Capital Kevin Mu的图表,对比操作系统、Web Server等领域开源与闭源生态的差异,预示着AI基础大模型领域的好戏即将上演。此外,播客还回顾了由硅谷徐老师主持的线下研讨会,探讨开源产品的商业模式、成功标准以及VC的看法,相关文章已发布在公众号。节目预告下期将结合Google I/O开发者大会,深入探讨开源闭源策略及大公司的思考。


洞察

该播客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它不仅揭示了AI大模型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也引发了对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构建的深入思考。开源模式的崛起,降低了AI技术的门槛,加速了创新,但也带来了商业可持续性的挑战。闭源模式则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可能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深刻影响AI行业的未来走向。


观点

01「开源模型能力逼近闭源」

开源大模型的参数规模和性能正在快速提升,对闭源模型构成直接竞争,预示着AI技术democratize的趋势。

02「开源商业模式面临挑战」

开源产品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决定其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需要探索创新的盈利模式和社区运营策略。

03「VC对开源产品的态度转变」

传统VC对开源产品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开始关注开源项目的潜在价值和商业前景,为开源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


深度

AI大模型开源闭源之争:一场关乎技术民主与商业未来的博弈

硅谷,2024年5月16日——AI大模型领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愈演愈烈。继马斯克旗下XAI发布拥有3140亿参数的Gorg - 1大模型后,Meta公司也紧随其后,推出了LAMA3系列开源模型,参数规模直逼OpenAI、Google等公司的闭源模型。这场技术路线之争,不仅关乎AI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也牵动着整个行业的商业格局。

开源力量的崛起

开源,顾名思义,是指将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允许开发者自由使用、修改和分发。在AI大模型领域,开源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免费获取模型的代码和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创新。Meta公司此次发布的LAMA3系列模型,正是开源力量的代表。

开源的优势在于:

  • 降低技术门槛:开发者无需从零开始构建模型,可以基于开源模型进行快速迭代和创新。
  • 加速技术普及:开源模型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推动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 促进社区协作:开源项目通常拥有庞大的社区,开发者可以共同参与模型的改进和优化。

然而,开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商业模式难题:开源项目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长期发展的关键。
  • 安全风险:开源模型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隐患,需要社区共同维护和保障。
  • 知识产权问题:开源模型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需要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规范。

闭源巨头的坚守

与开源相对的是闭源,即软件的源代码不公开,由公司控制和维护。OpenAI、Google等公司是闭源模式的代表。

闭源的优势在于:

  • 性能优势:闭源模型通常拥有更强大的性能和更高的精度,可以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
  • 安全保障:闭源模型由公司严格控制,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 商业价值:闭源模型可以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商业回报,支撑其长期发展。

然而,闭源也存在一些局限:

  • 技术垄断:闭源模型可能导致技术垄断,限制了AI技术的普及和创新。
  • 透明度不足:闭源模型的内部机制不透明,可能引发对算法公平性和伦理问题的担忧。
  • 成本高昂:使用闭源模型通常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增加了开发者的成本。

历史的借鉴与未来的展望

开源与闭源之争并非AI领域独有。在操作系统、Web Server等领域,都曾上演过类似的竞争。Translink Capital Kevin Mu在LinkedIn上分享的一张图表显示,在操作系统领域,闭源的Windows和Mac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而开源的Linux只占有较小的市场份额;而在Web Server领域,开源的Apache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历史的经验表明,开源和闭源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在AI大模型领域,开源和闭源的竞争与合作,将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硅谷徐老师主持的线下研讨会

为了深入探讨AI大模型领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活泼的硅谷徐老师在三月底主持了一场线下研讨会,邀请了Laptone AI创始人CEO贾阳钦、Data Strato AI创始人CEO赌俊平以及LensDB联合创始人CTO徐磊等AI开源产品公司的创始人参与。与会者围绕开源产品的商业模式、成功标准以及VC的看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上,大家普遍认为,开源产品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取决于社区的活跃度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传统的VC对开源产品的看法正在发生转变,开始关注开源项目的潜在价值和商业前景。

前瞻性思考

AI大模型领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是一场关乎技术民主与商业未来的博弈。开源力量的崛起,降低了AI技术的门槛,加速了创新,但也带来了商业可持续性的挑战。闭源模式则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可能限制了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趋势:

  • 开源与闭源的融合:开源和闭源模式可能会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混合模式,既能保证技术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又能实现商业价值。
  • AI基础设施的开源化:AI基础设施,如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等,可能会逐渐开源化,为开发者提供更便捷的开发环境。
  • AI应用的定制化:基于开源模型,开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化开发各种AI应用,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这场AI大模型领域的开源与闭源之争,将深刻影响AI行业的未来走向。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推荐节目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