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 徐泓谈燕东园和她的左邻右舍们

318 徐泓谈燕东园和她的左邻右舍们

忽左忽右
45:50
2024年4月9日
cn

关键

  • 燕东园 (Yan Dong Yuan):原燕京大学、后北京大学的学者住宅区,本书故事的核心场域。
  • 知识分子群体 (Intellectual Community):特指20世纪留学归国、经历时代变迁的学者,本书的主角。
  • 口述史 (Oral History):通过访谈记录亲历者回忆的历史研究方法,作者重要手段。
  • 院系调整 (University Restructuring):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深刻影响燕东园住户。
  • 学人往事 (Scholarly Past):记录一代学者的生活经历、学术追求与时代命运。

摘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徐鸿近期推出新著**《燕东园 左邻右舍》,引发学界与读者广泛关注。该书以作者在北京大学燕东园数十年的居住经历为基础,结合大量访谈与史料研究,生动再现了从1920年代至1960年代**(并延伸至改革开放后),居住于此的一批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群像。这批学者大多生于清末民初,留学欧美,后归国服务,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奠基者。播客访谈中,徐鸿教授分享了其创作动机——既是职业记者的责任,也是对亲历历史的记录与“打捞”,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国难时归来、在转折时留下、历经风雨的“海归”学者。书中以燕东园的建筑为线索,串联起杨晦、冯至、陆志伟、赵紫宸等众多学人的生活点滴、学术追求、友谊交往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这不仅是对一个特定社区的回忆,更是对一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与家国情怀的深度描摹,为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微观历史视角


洞察

徐鸿教授的《燕东园 左邻右舍》及其相关访谈,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精神世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微观视角和深度材料。其现实意义体现在:

  1. 补充宏大叙事:通过聚焦燕东园这一具体空间内的个体故事,丰富了对重大历史事件(如抗战、解放、院系调整、历次政治运动)影响的认知,展现了历史在个体生命中的具体刻痕与复杂面向
  2. 彰显口述史价值:该研究大量运用口述访谈,特别是对“燕东园二代”的采访,成功“打捞”和“抢救”了许多濒临遗忘的个体记忆与历史细节,凸显了口述史在构建更完整、更人性化历史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3. 揭示学术生态变迁:书中对燕京大学时期与北大时期燕东园住户及其学术活动的描摹,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学术环境乃至学科建制(如早期政治学系)的演变轨迹
  4. 反思知识分子抉择:通过陆志伟、赵紫宸、张东荪等人的经历,呈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艰难抉择、理想坚守与现实困境,引发对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5. 独特的“建筑叙事”:以燕东园的22栋楼和2个四合院作为结构框架,让物理空间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为非虚构历史写作提供了新颖的方法论参考。

总而言之,这项工作不仅是对特定人群和社区的纪念,更对当下理解历史、传承文脉、反思知识分子社会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关照和启发意义


观点

01「一代学人的群体画像」

徐鸿教授明确指出,她书写的是特定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生于清末民初,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是“海归”群体,立志以科学或学术报国。

关键在于,他们在国难时回国,在历史转折时选择留下,并完整经历了共和国的历次政治运动与改革开放。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生命轨迹和历史印记。

02「“打捞”与“抢救”历史记忆」

写作的重要动机是“打捞”和“抢救”那些可能被历史遗忘的人物与细节。徐鸿认为历史既塑造人也消灭人,不被记录就可能消失。

因此,她着力挖掘如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任徐书熙、燕大校长陆志伟等人的事迹,以及普通邻里的生活片段,力图呈现更丰富、更真实的历史图景。

03「建筑、细节与生活构筑历史」

历史并非仅由宏大事件构成,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徐鸿以燕东园的22栋楼和2个四合院为载体,通过邻里关系、书房陈设、生活琐事等细节,还原历史的“流动性”和“在场感”。

她强调,“真正的历史,它总是落在真凭实据的细节之中的”,细节的缺失意味着历史的消亡。这种方法让历史更具温度和可感性。

04「特殊年代的选择与坚守」

播客中多次提及知识分子在关键历史节点(如1949年前后、1952年院系调整、文革后)的抉择。例如,陆志伟拒绝胡适的劝离,赵紫宸携全家归国,体现了他们复杂的家国情怀和时代判断。

晚年,许多学者如洪谦、周先庚等,选择将精力投入翻译西方经典著作,而非仅仅完成个人著述,这亦是一种对学术、对后辈的责任与坚守。


深度

燕东园的世纪回响:一代中国学人的命运剪影与记忆“打捞”

在北京大学宁静的校园一隅,曾有一片名为“燕东园”的住宅区。它不仅是砖瓦构筑的居所,更是一个承载了百年风云、凝聚了一代中国顶尖学者生活与命运的特殊场域。近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授徐鸿的新著**《燕东园 左邻右舍》**及其相关访谈,将这片几乎被遗忘的园地重新拉回公众视野,引发了关于历史、记忆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广泛讨论。

缘起:一位老住户的责任与“打捞”

徐鸿教授与燕东园的缘分匪浅。她自1946年百日时随父亲——时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迁入,便在此居住至今,是名副其实的“最老住户”。拥有78年的人生阅历,其中大半生投身新闻事业——五年学习、三十年记者、二十年教书,徐鸿将记录燕东园的故事视为退休后“必须要完成的事情”。这既是出于新闻人记录真实的本能,也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一次实践——用作品示范何为好的新闻写作。

此前,她已完成记录母亲家族历史的《韩家往事》,两本书的主题实则一脉相承,都聚焦于同一代知识分子群体。“在《韩家往事》里这个群体是在我的家人中间,在《燕东园 左邻右舍》这个群体是在我的邻居之间,”徐鸿解释道。这代人的典型特征是:生于清末民初,二三十年代成长,三四十年代留学欧美,立志以科学或学术报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难的时候回来了,在国运转折的时候留下了,历次政治运动都经受了,改革开放以后再尽力了”。记录他们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掩盖的人与事,成为徐鸿写作的核心驱动力——一种“打捞”与“抢救”历史记忆的自觉。

空间:从“东大地”到燕东园的变迁

燕东园的历史,与燕京大学紧密相连。这片占地广阔(与燕南园合计77亩)的区域,最初是燕京大学于1926年至1928年间建成的“高级住宅区”。因地处高坡,曾被俗称为“东大地”(对应燕南园的“南大地”)。这里建有22栋美式乡间别墅风格的小楼和两个四合院,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据邓云乡先生考证,其条件甚至优于当时的清华大学住宅。

燕京大学,这所由司徒雷登等人依托美国教会资金筹建的私立大学,在1919年后选址京郊,购地建校。其建筑资金充沛,校园建设颇具规模。然而,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带有浓厚教会背景的燕京大学被撤销,其校址、师生和学科被并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燕东园也随之成为北京大学的教职工住宅区,但“燕东园”这一源自燕京大学的名字,却在规范化称谓中被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徐鸿以孩童视角回忆,虽然园子里住满了“大人物”,但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等级森严的感觉,更多的是邻里间的寻常往来和公共空间里的嬉戏玩耍。

群像:大师云集与凡人轶事

徐鸿的叙述,并非采用传统的人物传记模式,而是**“让建筑说话”**。她以燕东园的楼房为线索,每一章聚焦几栋建筑及其历代住户。这种结构使得历史叙事有了清晰的物理依托。

  • 友谊与坚守:书中开篇便描绘了杨晦冯至两位文学大家的深厚友谊。他们曾共同办刊,后同在北大任教,居于燕东园两栋格局相似的小楼中。徐鸿细腻地记述了杨晦在60年代受批判时,向德语大家冯至学习德语,以研读马克思原著来自证清白的倔强;也描绘了冯至与其恋人姚可昆在德国留学期间,为专心学业而“发乎情,止乎礼”的克制与纯粹。
  • “打捞”遗珠:在叙述冯至曾居住的22号楼时,徐鸿着力“打捞”了徐书熙这位被淡忘的人物。他是燕京大学政治学系的创始人,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政治学系的系主任。徐书熙是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曾在抗战前夕就对日侵华图谋进行斗争,后“书生从政”投身外交界。通过他,读者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研究国际政治、参与公共事务的一面。
  • 学贯中西:燕东园曾居住着众多学贯中西的学者。如“鸟居高临”一章涉及的考古学家鸟居龙藏(日籍)、社会学家林耀华、语言学家高明凯。鸟居龙藏在北平沦陷期间受聘于燕京大学,这位特立独行的日本学者在校园被日军查封时,曾站在校门口向被捕师生鞠躬送别。园中还住过李赋宁、吴达元、洪谦、杨业治等语言学大家,他们大多精通四五门以上外语,其治学之勤勉令人感佩。
  • 艰难抉择:书中也触及了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点上的重大抉择。燕大校长陆志伟,被徐鸿称为“燕东园的灵魂人物”,在1949年前夕拒绝了胡适请他离开的建议,选择留下。神学家、文学家赵紫宸,不仅自己从香港返回,还将在国外的子女悉数召回,全家共同面对未知的未来。这些选择背后,是复杂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认知。
  • 生活本真:除了学术与政治,书中不乏生活化的细节。如何其芳家数万册藏书的气味让女儿何珊雅“望而生畏”,渴望邻家的窗明几净;徐鸿自己儿时溜进冯至书房“偷”《格林童话》的经历;物理学家谢玉明(与诺奖擦肩而过)与妻子谢希德(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的伉俪情深;甚至学者们爱看“小人书”(连环画)的趣闻。这些细节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可亲。

方法:记忆、访谈与细节的力量

由于书中的主要人物大多已故,徐鸿的研究大量依赖于对**“燕东园二代”**的访谈。这些“二代”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如陆志伟女儿、胡金甫女儿(胡路西)等已届百岁的老人,也有如张东荪长孙张怡慈、洪谦之子洪元一等稍年长于作者的“大哥哥”,还有与作者同辈的杨晦之子杨莲、马约翰之子马志学等人。他们的回忆,辅以徐鸿本人的亲历和必要的文献考证,共同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基础。

徐鸿强调细节的重要性:“真正的历史,它总是落在真凭实据的细节之中的。就说如果细节没有了,历史就没有了。” 她力求通过具体、真实的细节,还原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避免空泛的议论和宏大的评判。她采用孩童般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叙述,使得文字更加本真、质朴,也更贴近“流动的生活”本身。

回响: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启示

《燕东园 左邻右舍》不仅是一部关于特定地点、特定人群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微观视角下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与命运史。它提醒我们,宏大的历史进程是由无数具体的个人经历构成的,理解历史,离不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共情。

书中展现的这代知识分子,他们怀抱理想,远渡重洋求学,归国后投身教育与科研,渴望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然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可避免地与动荡的时代紧密交织,经历了战争、革命、政治运动的洗礼,承受了难以言说的磨难与牺牲。他们的坚守、困惑、妥协与抗争,共同谱写了一曲复杂而深沉的时代悲喜剧。

在今天,重温燕东园的故事,不仅是为了缅怀先贤,更是为了反思历史,理解当下。这批学者的经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国家的责任感、在困境中的抉择,以及他们最终留下的学术遗产与精神财富,对于我们思考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学术的独立性与价值、以及如何在变动的时代中自处,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徐鸿教授以其严谨的考证、饱含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结构,成功“打捞”起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文化财富。燕东园的故事,将在历史的回声中,继续引发人们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深思。

推荐节目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