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76 生鲜电商失败启示录

Vol.76 生鲜电商失败启示录

商业就是这样
32:12
2022年8月17日
cn

关键

  • 前置仓:社区附近的小型仓储配送中心
  • 履约费用:订单配送全流程成本
  • 生鲜电商:专注生鲜品类的线上零售平台
  • 客单价:平均每笔订单交易金额
  • 损耗率:生鲜商品未售出导致的损失比例

摘要

生鲜电商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2022年7月,每日优鲜突然终止核心业务并大规模裁员,这家曾以"29分钟极速达"闻名的上市公司股价跌至不足1美元。通过分析行业头部企业叮咚买菜的财务数据发现,其每100元订单需承担131元成本,运营利润率低至 -31.1%。核心问题在于生鲜品类天然低毛利(约15%)、高损耗(2 - 3%)的特性,以及前置仓模式带来的高额履约成本(占收入36.1%)。目前行业尝试通过增加预制菜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30% +)改善盈利,但专家指出"纯生鲜电商可能是个伪命题"。

洞察

生鲜电商的困境折射出中国零售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层矛盾。一方面,3.3万亿的生鲜市场仅有7%线上渗透率,存在巨大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前置仓模式的边际成本优化空间有限,与线下商超的"到店 + 到家"混合模式相比缺乏成本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虽然短期内提升了生鲜电商的渗透率,但长期来看,这个赛道需要与外卖、社区团购等多重业态竞争"一日三餐"的消费场景。

观点

01「生鲜引流,他品盈利」

"几乎所有卖生鲜的零售商,赚钱都是靠生鲜以外的东西" 生鲜品类11%的毛利率远低于其他商品15%的水平,永辉等成功案例证明必须通过高频生鲜消费带动高毛利品类销售。

02「履约成本是致命伤」

前置仓模式为保障30分钟配送,需承担占收入36.1%的履约费用,其中60%为骑手成本。相比线下商超的顾客自提,这种"重配送"模式难有成本优化空间。

03「三公里生死圈」

单个前置仓需实现日均1200单、客单价80元以上才可能盈利。以上海为例,叮咚买菜需部署280个前置仓才能覆盖主要城区,资金压力巨大。

深度

生鲜电商大溃退:每日优鲜崩盘引发的行业地震

2022年夏天,生鲜电商行业迎来标志性事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每日优鲜(MF)突然宣布关停核心业务,这个曾经估值超过30亿美元的明星企业,股价从发行价13美元跌至0.15美元,市值蒸发99%。这场崩盘不仅是个体企业的失败,更引发了对整个前置仓模式商业逻辑的根本性质疑。

商业模式解剖:为什么生鲜电商难赚钱

通过拆解叮咚买菜(DDL)2021年财报数据,可以清晰看到这个行业的盈利困境:

  • 商品成本占收入79.9%
  • 履约费用占36.1%
  • 营销费用占7.5%
  • 管理研发费用占8%

这意味着每100元收入需要承担131元成本,运营亏损率高达31%。这种结构性亏损源于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1. 生鲜品类的天然缺陷 易腐特性导致2 - 3%的损耗率,部分品类(如鲜肉水产)损耗率可达40%。同时作为民生必需品,价格敏感度高,毛利率很难超过15%。
  2. 极速配送的成本黑洞 为兑现"30分钟达"承诺,需要:
  • 密集建设前置仓(上海需280个)
  • 限制骑手单次配送量(4 - 5单)
  • 维持庞大的骑手团队

"这个模式就像在刀尖上跳舞,"某生鲜平台前运营总监表示,"你既要在生鲜价格上保持竞争力,又要承担比传统商超高得多的物流成本。"

转型尝试:从生鲜平台到生活服务平台

面对盈利压力,主要玩家纷纷尝试业务转型:

  1. 品类结构调整 增加预制菜、自有品牌等高毛利商品。以小龙虾为例,其毛利率可达30%以上,且能实现产品标准化。叮咚买菜2021年非生鲜品类占比已超50%。
  2. 运营效率提升
  • 缩减SKU(单品数量)至1000个左右
  • 聚焦高频刚需品类
  • 尝试"一小时达"降低履约成本
  1. 场景延伸 部分平台开始提供餐饮解决方案,与外卖、中央厨房争夺"做饭替代"市场。

然而这些转型面临根本性限制:如果生鲜不是主营业务,前置仓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山姆会员店的云仓业务客单价能达100元以上,但依托的是其精选SKU和会员制模式,普通生鲜电商难以复制。

行业洗牌:谁会被留下?

每日优鲜的失败加剧了行业分化:

企业现状差异化优势
叮咚买菜聚焦长三角,2021Q4上海单仓盈利区域密度高,供应链管控强
朴朴超市深耕华南市场大仓模式,履约成本较低
美团买菜依托美团生态流量优势显著
盒马鲜生阿里系资源支持"店仓一体"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商超的线上业务反而展现出更强韧性。永辉超市线上订单占比约20%,但依托线下门店的"到店 + 到家"模式,整体履约成本远低于纯前置仓玩家。

终极之问:生鲜电商是伪需求吗?

行业面临三个层面的根本性质疑:

  1. 经济层面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极速配送的生鲜服务是否具有经济可持续性?
  2. 需求层面 年轻群体到底是需要"更快送菜",还是根本不需要自己做饭?外卖、预制菜等替代方案正在分流生鲜电商的目标客户。
  3. 社会层面 生鲜零售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完全市场化运作是否合适?上海疫情期间,政府与叮咚买菜合作保障供应,暗示了另一种发展可能。

"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零售专家指出,"生鲜电商需要证明自己不只是疫情下的临时解决方案,而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商业形态。"

未来展望:融合与重构

行业可能向三个方向发展:

  1. 区域深耕 放弃全国扩张,在特定区域实现高密度覆盖和盈利。
  2. 模式融合 探索"前置仓 + 社区店"混合模式,降低履约成本。
  3. 服务升级 从商品销售转向饮食解决方案提供,增强用户粘性。

每日优鲜的教训表明,在3.3万亿的生鲜市场中,单纯的流量思维和补贴战难以建立可持续优势。随着资本热潮退去,生鲜电商行业正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只有那些能真正解决"效率与成本"悖论的企业才可能笑到最后。

推荐节目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