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の美学 後編|Talk with : 伊藤 亜紗(東京工業大学科学技術創成研究院未来の人類研究センター長)

BECOMINGの美学 後編|Talk with : 伊藤 亜紗(東京工業大学科学技術創成研究院未来の人類研究センター長)

原研哉 Kenya HARA
41:33
2024年3月28日
ja

关键

  • 晩年様式 (Bannen Yoshiki):艺术家晚年独特的创作风格,反映感官和时间的变化。
  • ビカミング (Becoming):设计非预设,而是演化而来,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 ブラックエステティクス (Black Aesthetics):非裔美国人在艺术和生活中追求的独特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 ローカリティ (Locality):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性和独特文化体验的重视。
  • ウィ (We):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我们”,即社群或群体的需求和审美。

摘要

本期播客探讨了老龄化设计演变以及文化认同等多元议题。嘉宾分享了对“晩年様式”的独特见解,认为艺术家晚年的创作是感官和时间体验变化的体现。同时,深入剖析了设计并非预设,而是“ビカミング”,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此外,播客还探讨了“ブラックエステティクス”的概念,强调社群的审美对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最后,嘉宾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ローカリティ”的重视,以及对社群(“ウィ”)需求的关注,是设计的关键。

洞察

本次播客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设计、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对地方性和社群认同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老龄化社会的新视角,以及对“结束”的重新审视,也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观点

01「设计是演化的结果」

设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结果。设计师需要理解这种演化过程,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

02 「社群审美的重要性」

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目标社群的文化背景,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和审美的产品。

03 「重新审视老龄化」

老龄化不应被视为负面现象,而应被视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智慧的源泉。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

深度

老龄化、设计演变与文化认同:播客深度解读

东京—— 在一档名为“低空飞行”的播客节目中,嘉宾们围绕老龄化、设计演变以及文化认同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听众带来了诸多启发。

老龄化社会的新视角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如何看待老龄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嘉宾指出,不应将老龄化视为负面现象,而应将其视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智慧的源泉。艺术家在晚年往往会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即“晩年様式”。这种风格是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感知的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感官会发生变化,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可以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也可以为社会带来新的思考。

设计的“ビカミング”

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嘉宾用“ビカミング”一词来形容这种演化。设计作品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设计师的个人意愿、市场的需求、技术的限制等等。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往往不是设计师预先设定的,而是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逐渐形成的。嘉宾以意大利面为例,说明了即使是日常用品,也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

文化认同与社群审美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嘉宾提到了“ブラックエステティクス”的概念,即非裔美国人在艺术和生活中追求的独特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这种审美是他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体现。每个社群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目标社群的文化背景,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和审美的产品。嘉宾分享了在泰国进行触觉工作坊的经历,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触觉的感知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全球化背景下的“ローカリティ”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地方性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嘉宾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渴望体验独特的文化。因此,设计师需要关注地方文化,将地方特色融入到设计作品中。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

前瞻性思考

本次播客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设计、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对地方性和社群认同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老龄化社会的新视角,以及对“结束”的重新审视,也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荐节目

0:000:00